牙齿烂到只剩牙根别慌!这样处理还能保住口腔健康
作者:甘肃海涛口腔医院 日期:2025-10-11 16:46:33 点击数:


生活中,不少人发现牙齿烂得只剩牙根时,会因为 “不痛不痒” 就放任不管,觉得 “反正不影响吃饭”。但实际上,这些看似安静的 “烂牙根”,就像藏在口腔里的 “健康隐患”,长期忽视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。今天就从牙根的 “来龙去脉” 说起,聊聊烂牙根该留还是该拔,以及缺牙后该如何科学修复。

一、“烂牙根” 不是突然出现的,这些信号别忽视

很多人以为 “烂牙根” 是一下子形成的,其实它是牙齿长期龋坏的结果。一开始,牙齿表面可能只是出现小小的 “小黑点”—— 这是细菌侵蚀牙釉质的信号,此时及时清理补修,就能阻止龋坏发展。但如果放任不管,细菌会逐渐深入牙体内部,慢慢形成龋洞;随着病情加重,牙神经会逐渐坏死,牙齿失去营养供给后变得脆弱易断,牙体硬组织一点点脱落,最后就只剩留在牙槽骨里的牙根。
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陷入误区:“只要不疼,就不用管”。但实际上,牙根表面的细菌不会停止繁殖,即使暂时没有痛感,也可能在悄悄破坏口腔环境,为后续的健康问题埋下伏笔。

二、别轻视 “烂牙根”,这些危害可能找上门

看似不起眼的 “烂牙根”,可能带来的影响远比想象中严重:
  • 容易磨伤口腔黏膜:烂牙根的边缘往往不规则,有的甚至尖锐锋利,说话、咀嚼时会反复摩擦周围的牙龈和口腔黏膜,时间长了可能形成创伤性溃疡。如果溃疡长期受到牙根的刺激,不仅愈合困难,还会增加健康风险。

  • 引发牙根周围炎症:牙根内部的髓腔与口腔相通,细菌很容易通过根管侵入根尖部位,引发根尖周炎。初期可能只是轻微肿胀,但若炎症持续发展,可能形成根尖周肉芽肿,甚至根尖囊肿,慢慢侵蚀周围的牙槽骨,导致骨量流失。

  • 成为口腔 “细菌窝”:牙根与牙龈之间的缝隙容易嵌塞食物残渣,这些残渣很难通过刷牙彻底清理,时间一长就会滋生大量细菌。这些细菌不仅会加重牙根的龋坏,还可能扩散到口腔其他部位,引发牙龈炎、牙周炎等问题,影响整体口腔健康。

三、烂牙根该留还是该拔?看情况定方案

发现烂牙根后,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 “还能保住吗?” 其实,牙根是否保留,需要根据牙根的实际情况判断,不能一概而论:
  • 能保留的情况:如果牙根长度足够、稳固无松动,且根尖没有严重炎症,通过专业检查(如 X 光片)确认牙根有利用价值,医生通常会建议保留。比如牙冠烂了一半以上,但牙根条件较好时,可先进行根管治疗,清除牙根内的细菌和坏死组织,然后填充根管、打桩加固,最后做牙冠修复,让牙根重新发挥咀嚼功能。

  • 必须拔除的情况:若牙根本身短小脆弱,或者松动严重、无法支撑修复体;或是牙根深深埋藏在牙龈下,即使通过冠延长手术也无法暴露足够长度;再或是根尖炎症严重,已经严重破坏牙槽骨 —— 这些情况下,牙根已经没有保留价值,及时拔除反而能避免炎症扩散,保护周围的牙齿和牙槽骨。

需要提醒的是,无论保留还是拔除,都要由专业医生通过检查后判断,不要自行决定 “硬留” 或 “硬拔”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。

四、牙根拔除后别空着,科学修复很重要

如果烂牙根无法保留而拔除,一定要及时修复缺牙 —— 空缺的牙位不仅会影响咀嚼功能,还可能导致邻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,打乱正常的咬合关系,甚至造成牙槽骨进一步萎缩。目前常见的缺牙修复方式有三种,各有特点,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:
  • 活动假牙:这种修复方式是利用金属卡环将假牙固定在周围牙齿上,依靠邻牙支撑。它的优势是价格较低、制作周期短,但佩戴时异物感较强,咀嚼效率相对较低,而且需要每天取下清洁;随着牙槽骨逐渐萎缩,一般每隔几年就需要调整或更换,适合预算有限、暂时过渡的人群。

  • 固定冠桥修复:也就是常说的 “烤瓷牙”,需要将缺牙两侧的健康邻牙磨小,作为 “基牙”,然后制作连在一起的冠桥,套在基牙上,从而修复缺牙。它的优点是佩戴舒适、咀嚼效率较高,但缺点也很明显 —— 需要磨损健康的邻牙,而且缺牙部位没有牙根支撑,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邻牙的负担,影响邻牙健康。

  • 种植牙修复:这种方式是将钛合金、纯钛等生物相容性好的人工种植体植入牙槽骨,待种植体与牙槽骨牢固结合后,再安装牙冠。它的优势在于无需磨损邻牙,种植体能像天然牙根一样支撑牙冠,咀嚼功能接近自然牙;而且种植体可以刺激牙槽骨,减少骨量流失,维护得当的话能长期使用,是目前口腔医学界公认的理想修复方式。不过种植牙对牙槽骨条件有一定要求,治疗周期相对较长,需要根据个人口腔情况评估是否适合。

温馨提示:发现牙齿龋坏、烂牙根时,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口腔机构就诊,早检查、早处理,才能最大限度保护牙齿和口腔健康。如果牙根需要拔除,建议在拔牙后 3-6 个月内完成缺牙修复,避免牙槽骨过度萎缩影响修复效果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,定期做口腔检查和洁治,从源头预防牙齿龋坏,让口腔始终保持健康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