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家长好,我是儿童正畸科的赵医生。每天门诊都会遇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牙齿矫正,聊下来发现大家对矫正存在不少想当然的想法。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常见误区,看看你有没有中招。
误区一:等换完牙再矫正更合适?
这是最容易踩坑的想法。其实孩子的牙齿和颌骨发育从 3-4 岁就该关注了。去年有个 7 岁的小朋友,上门牙外翘得厉害,家长觉得 “换完牙自然会好”。等 11 岁再来时,不仅牙齿歪得更严重,上下颌骨发育也出现了偏差,矫正难度增加了不少。
现在医学上更提倡 “早期干预”,比如发现孩子有咬手指、吐舌头等习惯,或者牙齿明显拥挤、地包天,建议 6-8 岁就来检查。早期用简单的矫正器引导颌骨发育,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误区二:矫正必须拔牙,会影响孩子健康?
常有家长一听说可能要拔牙就打退堂鼓。其实拔牙不是矫正的 “必选项”,是否需要拔牙要看牙齿拥挤程度和颌骨空间。比如有些孩子牙齿只是轻微不齐,通过扩弓器扩大牙弓空间,就能让牙齿排整齐,根本不用拔牙。
就算需要拔牙,医生也会选择功能相对次要的牙齿,不会影响孩子正常咀嚼和发育。我们科室每年上千例矫正案例中,拔牙后的孩子牙齿功能和健康状况都很稳定。
误区三:矫正器越贵效果越好?
不少家长觉得隐形矫正器肯定比传统托槽好。其实每种矫正器都有适合的情况:传统托槽对复杂病例控制力更强,隐形矫正器更适合自律性好的孩子。
上次有个 10 岁男孩,家长坚持选隐形矫正,结果孩子总偷偷摘掉,半年后复查几乎没效果。后来换成传统托槽,配合定期监督,一年就排齐了牙齿。选矫正器就像选鞋子,合脚比价格更重要。
误区四:矫正后牙齿会松动,老了容易掉牙?
这是最让家长担心的谣言。矫正过程中牙齿有轻微松动是正常的,就像我们搬家时家具会暂时不稳。矫正结束后,牙齿会在新位置重新稳固,和没矫正过的牙齿一样健康。
临床数据显示,矫正过的牙齿并不会增加老年掉牙的风险,掉牙主要和牙周病、蛀牙有关,和矫正没有关系。
孩子的牙齿矫正就像种小树,发现歪了及时扶正,比长歪了再砍倒重栽要简单得多。如果发现孩子牙齿不齐、咬合异常,或者有不良口腔习惯,建议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整齐的牙齿,笑起来更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