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拿不稳 得小心牙!
作者:甘肃海涛口腔医院 日期:2021-02-27 17:16:59 点击数:

       当代年轻人的睡前仪式感有多强?手机电量必须满格,姿势必须妖娆,连砸脸的角度都要精准 —— 比如这位甘肃小伙小毛(化名),用亲身经历为 “手机刺客” 词条贡献了新案例。近日,他在甘肃海涛口腔医院接受牙冠修复时,对着医生发出灵魂拷问:“我是不是第一个被 iPhone 砸断牙的人类?”


手机拿不稳 得小心牙!

一、手机坠脸现场:当代年轻人的 “午夜惊魂”

       小毛的故事堪称当代 “手机依赖症” 的典型教材。那晚他像往常一样侧卧刷视频,手机举在离脸 20 厘米的 “安全距离”,正被某条搞笑段子逗得嘴角上扬时,突然手一滑 ——180 克的手机以自由落体姿态精准命中门牙,发出 “咔嗒” 一声脆响,仿佛在说:“今晚你与完美微笑无缘了。”


       “当时感觉嘴里有东西碎了,一摸门牙少了半截,说话漏风像含着颗卤蛋。” 小毛回忆起那个惊魂夜仍心有余悸。更戏剧的是,断裂的半颗牙竟被他下意识地 “含” 在嘴里,第二天就诊时,医生看着泡在牛奶里的断齿调侃:“你这是提前预习了‘牙体保存指南’啊!”

二、牙齿受伤别慌!医生教你 “抢救黄金半小时”

       甘肃海涛口腔医院的接诊医生表示,这类 “手机砸脸” 导致的牙外伤并不少见。牙齿虽硬,但牙冠部位的珐琅质在瞬间冲击力下可能像玻璃一样碎裂。“就像手机屏幕贴了钢化膜仍会碎,牙齿也需要日常防护。” 医生比喻道。


正确处理步骤划重点:
  1. 断齿别扔! 用清水轻轻冲洗后浸泡纯牛奶(酸奶、调味奶无效),像保护珍稀文物一样捧去医院。

  2. 速度要快! 牙齿外伤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半小时内,最晚不超过 24 小时。拖延越久,牙髓组织坏死风险越高。

  3. 别用舌头舔! 受伤后牙齿敏感脆弱,频繁触碰可能加重损伤。建议用棉球轻压止血,保持冷静(虽然很难)。

三、修复现场:牙齿 “拼图游戏” 大揭秘

       小毛的修复过程堪称 “口腔版密室逃脱”。医生先对暴露的牙髓进行安抚治疗,用特殊材料包裹神经防止感染,再将保存完好的断齿复位,最后用纳米树脂材料进行 “无缝拼接”。“就像给牙齿打了个‘补丁’,但强度能达到原装的 80%。” 医生解释道。


       不过修复后的牙齿并非 “满血复活”。小毛被告知:“这颗牙以后要当‘易碎品’对待,啃螃蟹、开酒瓶这类‘高危操作’必须杜绝。” 医生还幽默提醒:“建议你给手机加装防摔气囊,再买份牙齿意外险。”

四、夜间玩手机:当代人的 “隐形毁牙杀手”

除了物理伤害,夜间玩手机还有三重 “牙体暴击”:
  1. 蓝光刺激 = 熬夜加速器: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,导致睡眠不足,间接引发磨牙症,牙齿磨损程度堪比砂纸打磨。

  2. 黑暗环境 = 龋齿温床:关灯后刷手机,唾液分泌减少,口腔自洁能力下降,残留食物残渣更容易滋生细菌。

  3. 姿势玄学 = 颈椎 + 牙齿双重暴击:侧卧时牙齿承受的压力不均,长期可能导致咬合紊乱,堪称 “躺着也中枪”。

五、口腔医生的 “反套路” 建议

甘肃海涛口腔医院的医生团队给出一套 “防砸牙组合拳”:
  • 物理防御:使用手机支架解放双手,选择硅胶防摔壳(厚度不低于 3 毫米),夜间模式调至最低亮度。

  • 急救锦囊:床头常备保鲜盒,内装生理盐水和密封袋,遇到突发情况可立即启动 “牙齿急救程序”。

  • 终极方案:睡前 1 小时将手机 “流放” 至离床 2 米外的 “冷静区”,用一本纸质书或冥想代替刷手机 —— 毕竟,健康的笑容比任何短视频都更有吸引力。


        小毛的门牙修复完成后,医生送他一副夜间护齿牙套,并附赠温馨提示:“下次再玩手机,建议在嘴里塞个苹果当缓冲垫 —— 不过可能会影响刷视频的沉浸感。” 这个略带调侃的建议,或许正是当代年轻人需要的 “防砸牙生存指南”。